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左冰
尊敬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如果说把创业看作是下海的话,我个人连游泳池都没有去游过,对我来说创业离我是很远的,我只能够以我个人作为一个旅游学人的成长经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知识创新的一些创新。
对于中国知识界,早在19世纪开始,我们就有两个切肤之痛,一个外国人李约瑟提出来的为什么科技革命不能够在中国发生,也就是为什么到了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就落后了。第二个切肤之痛,就是我们钱学森提出来的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所谓的钱学森之问。所以我觉得考虑到这么两个问题,我们今天这次会议能够把旅游创新作为其中的一个主题,我觉得是迎合了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关于这两个问题,学界有很多探索,包括从制度、文化以及地理等等各种视角各种观点都有。那业界也有很多讨论,比如像罗军先生、刘锋博士他们都在旅游创业方面,在科技应用方面都做了很多探索。我个人其实只能够旅游学术研究角度来切入。
首先我还是对我们的旅游研究现状做剖析,我很偷懒,我就只用了CNK上面的一些数据,但是我觉得即使用CNK上简单的数据也能说明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CNK检索最早74年的时候就有一篇,中国银行在国外考察出来写出来。2014年一共发表了2.5万篇。
我就直接利用上面的归属学科对他们进行归类,大家可以从这个图上看到,排名前三位,第一是地理与资源科学,第二宏观经济管理、第三市场研究,这是归属学科情况。
CNK也有研究层次的划分,我直接用他的研究层次做一个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占据第一位的是行业指导性研究。第二位是应用基础性研究,第三是政策研究,前两位占到了几乎所有文献总数要到60%以上。
把眼光聚焦到期刊论文,我们就可以看到期刊论文的研究支持机构在所有,74年到2014年底这么一些文献,国家级课题只占6.8%,省部级课题占3%,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没有支持机构都是属于学者的个人兴趣爱好来做的。
按照它的关键词,我们来进行排序,这个关键词并不科学,我就是偷懒得来。我们看关键词上面占据第一位是对策、策略或者是现状;第二位是旅游开发;第三是旅游资源。我们也知道这么三类关键词排名在我们的前三位,说明了我们现在旅游研究的一些问题和误区。
第一个问题,我们看到到现在发表那么多论文,包括会议论文还包括硕博士论文,但是研究质量上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研究层次过高,我们按CNK分类,行业指导类的研究是占据第一位。第二,对策研究和行业指导性的研究占主体。第三,缺乏知识创新。我们现在的研究理论都还不足以支撑我们说要把旅游学界成为一门新学科到这么一个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对这个现状做一个剖析,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剖析,我个人认为,我们学人或者是一些研究者在这个研究过程里面有一些误区。第一个误区,把我们所做的学术等同于政策研究,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多对策、策略等等,像这么多的东西出来。
第二,把研究等同于知识的应用。研究,我后面会谈到,知识运用,前面有基础性研究,按照国家划分还有应用型的研究,我这个是应用型研究,我等同于研究。当我们 存在前两个误区就发现,很多学术理论,你的理论路线、框架、视角是什么的时候,这些论文仅仅成为论文发表装饰物,你看我是有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是如何用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什么是研究呢?从我心得里面给大家做一个分享,这是我找的一些关于研究的概念。研究按照维基辞典定义,创造新知识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来源于一个古法语,翻译为英语意思是寻找的意思。什么是学术?学术最早来自于古希腊英雄人物居住的小树林,当时在战争中间为了去寻找这个希腊的大美女,他就找到了这个英雄,通过他提供的线索就找到了这位美女,后来柏拉图就在小树林这个地方,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这个词中世纪基于怀疑精神柏拉图哲学体系,后来被翻译为学术,但是翻译为学术这个概念,它指的是知识的一个积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学术也好还是研究也好,它都是跟知识跟创新结合在一起,所以一个重要的区分就是,要把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区分开来。当然我们也知道政策研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副产品,但是不能作为你的研究目的。
第二,要把学术研究和知识的运用区分开来。研究的时候需要运用知识,但是学术研究不等于运用知识。学术研究等于什么?等于知识创新,我们要发现新的知识,或者对现有理论的一个新推进。
因此,我认为如果要把我们的旅游研究从我们说的黄金时代推向钻石时代,那我们旅游学人来说,要做到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自觉,这是主观意识上的修炼。
第二,客观上个体通过训练能够达到的修炼,我称为学术想象力的修炼。
理论自觉的修炼是什么?研究者你必须在每一次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有一种主观的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我是一个旅游研究学人我应该承担我们能够为旅游学这个学科创造有一些社会责任的东西,我每一次的研究 应该找到有效理论支撑。如果我们旅游学科没有有效的理论支撑,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展现旅游学科特殊性,也没有办法说旅游学科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单独的理论才是旅游学科存在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过去很多研究,利用地理学、经济学等等这些研究视角来分析旅游问题,往往就会成为别的学科的一些理论的一个案例或者是一个验证。对这些学科知识本身是没有任何的推进作用。所以有很多人包括我在中山大学文科单位开会的时候,大家说经济学他们是很自信,旅游学,旅游研究人员或者旅游学院的老师就比较自卑了。这种主观意识的培养,就理论自觉意识培养要有两方面的自觉。第一,你在做研究的时候要意识到你自己是在开展旅游研究,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够简单套用其它学科的一些原理或者是理论。我们的旅游研究怎么跟其它学科分开,我们做旅游研究有什么独特贡献和价值?我们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只能在别的学科面前处于一个自卑的地位。
第二,要根据中国社会实际进行原创性或者是有原创意义的理论创新,而不能说只是照搬西方的一些理论。因为西方理论它也是一个地方性知识,并不是全球像普世价值,解决是西方社会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引入它的时候,首先要进行语境转换,中国土壤适不适合这样的理论铺垫?这是需要真正进行研讨的。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在对这个概念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可能的语境转换之后,我们才能把这样子的理论把它深入到中国的真正的社会实践之中,对这么一种理论或者理论体系进行一种问题化或者是对现实紧密结合的梳理。在这个基础之上,只能说可能会,并不一定,你这样做就一定会,只能说如果你有了前面两步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理论自觉。
刚才说是主观上的努力,客观上就需要学者个人的一种学术想象力的修炼。尼尔斯他写了一本《社会学想象力》,我 这里借用想象力这么一个概念。尼尔斯把学术想象力或者想象力看作是一种心智、品质,一个研究者培养好这样的心智品质,帮助研究者利用各种信息增进自己的理性,他说的学术想象力其实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尼尔斯提出三点,作为研究者来说,你要做到这么以下三点。
第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批判眼光分析问题,这就回到了柏拉图基于怀疑论的或者质疑的柏拉图精神。
第二,作为学者一定要联系主题,不能把个人生活个人际遇分离。
第三,一个人要想达到学术想象力的修炼必须要经过一些理性的训练。
第一,系统地思考。我们现在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说选题很随机,马上要开题了,赶紧去找一些题目来看,到底选哪一个题目。然后研究的研究者突然一下看看文献又对另外一个题目感兴趣又去看很多文献等等,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你知识的获得就是你前期知识积累,如果是你做了这个研究,那你知识创造是随机,你没有积累,你自己知识的积累是间断性的,一会在这个学科积累一点知识,一会积累那个学科知识,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很难有很难新知识创造出来。为什么?知识的生产或者知识的创新它也需要一个临界水平,当你知识积累必须达到一个知识创新的临界水平的时候,你才可能出现一个创新,所以当你这样没有对一个问题持久性,把这个兴趣转移来转移去的时候,我觉得很难实现知识创新。
第二,提醒我们自己注意,要区分公众的主要论题和我们学术研究的问题。这主要基于中山大学对这个博士生、硕士生的一些培养,大家写文章,一来就来现实背景,现实背景是公众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怎么样把公众问题转化成学术研究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的。
这里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研究,做了研究之后就全是案例的状态,我把这些研究状况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了解之后我应该怎么样创造新知识,我的理论视角在哪里,没有。所以在这里第二个修炼,你要进得去,出得来。进得去,你不能够有理论还要进入现实之中,但是也不能被这些事实所淹没,进去之后,拎着事实理论这条思路把你拎着从事实里面走出来。
第二种,如果是用定量研究方法,往往去开发问卷等等或者有一些统计、计量的模型。但是往往会把这种统计成为一种仪式性机械计算,这个机械计算相当于玩数字游戏,相当于你抽样情况,你的样本人群分布,你的总体怎么样,都是不一样,纯粹玩数字。在这种情况之下,理论和研究的问题就很难凸显出来。
第三,对任何理论保持一个质疑态度,这跟我们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是分不开的,它也是一个文化制约因数。但是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理性是一切学问的先锋。所以对于任何的现象或者观点甚至包括老板的观点我们都需要持久不断的审视他,对他进行重新不断的认识,这里也有一些误区,有很多的学者,一些学者,文献综述工作实际上交给助手完成,助手写完文献综述基础之上再来进行修饰,或者要么把这个文献综述作为装饰,这个文献综述跟前文后文没关系,把它拿掉对文章引起缺失等等,所以这两方面都是需要我们提醒的地方。
第四,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方面。在这个学术训练过程里面,一定要培养一种理论视角的转化能力。同一个问题,从他人的观点来看是怎么样的,或者从不同的学科的观点来看是怎么样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对问题或者现象的一个深入的一个理解。但我们目前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什么呢?像我们这些学生等等,论文都快写完了,或者资料在实地都已经调查好了,然后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我找出一个理论把我们这些资料组织起来或者用这个理论对资料进行解释。如果我们能够避免这么一些误区,培养我们的视角转换能力,我相信,我们的旅游研究会做得更好。
一般来说,研究的创新是需要三大支撑。
第一,制度,一定要有制度支撑。
第二,具有创新精神学术共同体。理论自觉它是一种集体的意识而不是个体的努力。所以从制度方面来说,我们看到有国家旅游局每年都有课题的申请,然后每年都有一个学术评奖以及还有中国旅游研究院平台建设,我们说这是跟旅游创新推动。
从学术共同体来说,我们国内旅游学界前辈还有很多海外华人学者都在自己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接下来就是需要我们旅游学人个体的努力把知识创新和学术自觉作为自己一种社会责任。
所以非常感谢国家旅游局的制度平台建设,也感谢各位前辈、学者推动,相信如果在我们中国年轻学人的努力之下,中国的旅游研究会更加自信、自足和自强,谢谢大家!
来源:搜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