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中国旅游发展,也是文化创新的未来――在2013海口文化与旅游主题论坛的主题演讲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3-03-12  浏览次数:90

在当代旅游发展的进程中,2013可能将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一是因为春节过后,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基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可能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国家意志保障国民旅游权利,并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国家旅游局首次把“海洋”作为年度旅游发展的主题。还有,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贯彻实施力度的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海洋等新型产业融合态势进一步显化。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在海口这座滨海的省会城市隆重集会,深入讨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若干关键议程,应当说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尽管旅游活动自古有之,我国旅游产业化进程却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现在海南旅游这么热,还有高尔夫、海滨酒店、游艇会、大型邮轮、国家海岸等高端时尚的度假设施,还有很多人憋着劲要去三沙旅游,可是绝大部分国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最愿意去、最终成行、也是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陆地。普通百姓阶层,农村人想去城市,城里人想去乡下,城市、乡村都是在陆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传统的士大夫和当下的小资阶层讲究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也好,水也罢,还是在大陆环境中的山山水水。还有就是兵马俑、故宫、天坛这样的历史遗迹,以及东方新天地、世贸天阶、春熙路这样的当代市民生活空间。现在是走向海洋的时候了。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大、小岛屿10100多个,民族复兴、和平发展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促使海洋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以国民消费为主体的旅游经济同样需要从陆地走向海洋。去年,国内旅游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达29.6亿人次。照目前的增速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课题组做过专门测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可能会突破50亿,再加上超过1亿多人次的出境旅游,去哪里呢?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和热点景区就那么多,进一步挖潜的空间是有限的,从陆地走向海洋则是必然的选择。从世界范围看,海洋旅游一直都是陆地旅游的必要补充,并形成了环地中海、环加勒比、东南亚热带海滨、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岛国等海滨和近海旅游休闲度假地,以及邮轮、游艇、潜水、低空飞行等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民会选择海洋旅游产品。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海洋旅游规划和市场开发的各项准备工作。
      受历史文化传统和旅游消费习惯的双重影响,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一个转型与发展中的大国开发海洋旅游,我们还没有做好理论和商业实践的准备。具体而言,我们既没有太多的经验可资借鉴,更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供复制,只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边实践、边探索。
发展海洋旅游,首先须直面国民大众当下的生活和常态化旅游需求,加大市场和产品的创新力度。文化固然有历史的属性,有教育和传统的功能,可是从旅游的视角来说,更应当是面向大众的当代生活方式。经常在想,美国有没有文化?与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比起来,与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比起来,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确实没有文化。前不久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男嘉宾是一位在中国生活的英国人,孟非让他和几位女嘉宾说一段英语,那个美国女孩还直说美国英语不如英国英语好听。可就是这样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硬是让《猫和老鼠》陪伴着全世界的儿童成长,让全球的电影人为一樽名为奥斯卡的“小金人”折腰,也让上海这座中国最发达,也最洋派的城市为引进一座名为“迪斯尼”的主题乐园而上下相庆,直引得不少想发展旅游休闲的地方政府羡慕嫉妒恨。更不用说它的科技、商业和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思想了。究其原因,可能正是因为美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所以就在不停地创造新的现代文化。
   发展海洋旅游,促进产业融合须持创新的而非守旧的心态,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实践。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灿烂的文化,拥有无数的名人,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因此很多地方谈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首先就会想到本地有什么名人,什么古镇,然后以文化的名义恢复重建。实在找不到,就从外地就复制一个过来,不然总觉得没有底气。于是我们在现实中总是能够看到太多的仿古作品,有的让市民穿上说不清某个朝代的服装,甚至县长也要扮成县太爷的模样迎接到访的游客。这种对历史的表面复制,对逝去生活的刻意表演,只能吸引游客于一时,而不能有促进旅游消费于常态。这是因为汉唐是可以梦回的,现实却无法穿越。普罗大众群体中的游客还是愿意生活在当下,就是对异地生活的向往,也是建立在与客源地生活环境相似性的基础之上。
   发展海洋旅游,促进文化创新还需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上周末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看台湾云门舞集的《九歌》,源于战国大诗人屈原的同名楚辞,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国殇,等等,都表现了,可是看来看去,还是林怀民先生的作品,而不是对古代文学的刻意再现或者说简单的形似。后来看材料得知,为创作这个舞蹈,他先后到过泰国、印度、西藏、贵州等地,吸纳了各个区域文化的元素和意象,历经多年的打磨和世界各大城市演出实践,才成为现在的经典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九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基于宽阔无边的海洋发展新时期的旅游产业,在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在海洋旅游大发展的今天,海口、三亚、三沙等海滨和海岛城市应当,也可以为世界海洋文明重新注入中国元素,在产业实践中创造全新的旅游发展体系。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首先是世界的。今天,我们在旅游和休闲中追求品质、在风险中追求创新,在海洋上开拓新的空间,就是在拥抱人类共有共享的文明。海洋旅游包括海滨、近海、海岛、远洋等不同的地理区域,包括海洋馆、沙滩浴、潜水、游艇、邮轮等不同的业态,我们可以先从容易的做起,发展的初期也可以做一些模仿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明白海洋旅游终究是要走向蓝海,终究是要依靠创新去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不必担心失去自己的文化。中国的土地和海洋,中国的思想,中国人的消费,怎么可能不是中国的呢?相反,因循守旧才最有可能在海洋旅游大发展的时代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进而迷失自己。
     当然,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依托国民客源市场,努力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型海洋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世界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过去我们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更多地强调旅游如何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比如《印象》系列的大型演艺节目,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比如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景区化开发,等等,都是旅游与文化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事实上,旅游在利用既有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我们所熟知的丽江古城、桂林阳朔、张家界、上海的东方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后海等地,由于旅游者的持续消费和共享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已经成为完全不同于以原住民为主的城市空间演化和文化多样性不可多得的样本。海洋旅游呢?作为全新的休闲活动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我看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创新的先行力量和市场支撑。
      归根结底,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都是属于未来,也应面向未来的。未来在哪里呢?在科技进步,在文化创意,在商业运作,更在于年轻人的生活想象。为此,让更大程度的科技应用、更多形式的文化创意、更加重要的市场机制,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是海南旅游也是国家海洋旅游的希望所在。
     谢谢!

   作者:戴斌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